院士跨界对话 带你脑洞大开
在湖北202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暨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与来自生物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就5G+北斗+合成生物学跨界融合、助力智慧养老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下面摘取其中几个有趣的话题与读者分享。
信息通信与生物学如何跨界合作
信息通信与生物学听上去是两个毫不搭界的领域,但其实二者不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直接启发和影响了对方的发展与创新。
“5G+北斗是一个智能的基础设施,它受到了生物智能的启发而产生。”刘院士说,生物智能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就像生命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寻找最适合它生存和延续的方式。北斗体现的是生物另外一个智能,即寻找位置、方向和目标,5G+北斗的交互智能和定位导航授时智能——也就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智能——使得人类社会(包括社群性动物的社会)更富有交互能力、寻找资源的能力。因此,信息通信与合成生物学在哲学上、科学机理上是同源的,都是解决生存的智能。
邓院士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微观世界中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如果没有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驱动,找寻病人有如大海捞针。而健康码就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采集数据,从而达到及时有效防控疫情的目的。我们的健康是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保驾护航的。
5G+北斗技术助力智慧农业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很多老年人不仅要下地干农活,还从事着体力劳动。智慧农业不但能将人们从传统的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更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业产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水平。
5G+北斗如何助力农业发展?刘院士介绍,5G+北斗赋能农业机械可以更加精准地解决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解决什么样的农业生产问题。例如,赋能到低空无人机上,通过北斗的精确定位和智能计算能力,农民可以选择在最佳的气候条件下,借助最佳的风力条件,让低空无人机在最佳的高度向需要覆盖的稻田撒布农药;赋能到农机设备上,令其在测算精准的路线上反复多次作业,使得农作物的间距、排列等始终保持一致,最终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这样的智能农机设备已在我国的黑龙江、新疆等地区广泛使用,湖北农业发达,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农机的普及率也已名列前茅。未来,我国的农田管理都将依托5G+北斗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精准化与智慧化。
关爱型接收机与能报警的衣服
当前,老龄化、少子化已成为社会现象。在“9073养老模式”下,智能养老设备、装置与平台能够提升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养老机构和社区的青睐。
刘院士说到,相关科研机构正在研究一种适用于老人和小孩的关爱型接收机。这种接收机通过惯性导航传感等装置,可以精确记录及发现人的姿态的改变。高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假如摔倒或是迷了路,在某个地方徘徊不前,接收机就会向其亲友或保险、医疗机构发出警告信息,并告知其所在的位置,使老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这样的关爱型接收机无疑非常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更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信息通信技术与生物学携手合作,或将使未来的衣服具有报警功能。将衣服的纤维材料与传感器融合交织,人体的生物指标就能得到实时监控。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传送到定点医院,如果指标显示发生异常,家人和医院会及时收到报警信息,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倘若设想成真,老人在家就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与帮助,年轻人可以放心无虞地去寻找诗和远方了。
智能虚拟人与未来电脑
自古以来便有人想通过炼制“灵丹妙药”的方式来获取长久不衰的寿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科学家们或将使人类变为“永生人”,即虚拟人。
刘院士透露,所谓虚拟人,是通过传感器、计算和建模等手段,将人的思维模型、情感模型、几何模型、物理模型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网络世界中创造出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虚拟人。虚拟人不但音容笑貌和你一样,就连思维方式、情感表达都和你完全相同。现实中的你可能在这里开会走不开,虚拟人却可以代替你去处理其他许多事情。或许将来有一天,肉身已经消亡,但虚拟人却永远存在,延续着你的精神力量,继续发展着你的智慧成果。
“人脑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邓院士说,信息社会高度依赖电脑,但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能使系统全盘崩溃。人脑则不同,因为人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即便有10%的神经细胞受到伤害,人脑依然可以运作。因此,未来的电脑可能就是模拟人脑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运算机器,因而更为智能化,更具有高可靠性。
不得不说,科学家既是充满理性、勇攀高峰的开拓者,也是充满想象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家。两位院士的跨界对话令人耳目一新,在获取信息通信学与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仿如开启了一本通向未来世界的神奇画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实现。
扫一扫 关注我